在新聞媒體連番轟炸之下,三聚氰胺的討論熱度已經到了不認識都不行的程度,兇手直指對岸。但是,在閱讀各方資訊之後,仍不禁感嘆媒體的影響力和誤導力,也,相當不解這樣的事件卻仍舊走向一刀兩斷、藍綠分化的場面,我不知道兩黨對壘能給「政府應該關心的人民」什麼好處,只是帶來更多無用的報導和沒有意義的資訊。而且,對大眾毫無益處。
從這件事情爆發以來,很多人驚慌失措,深怕自己蒙受其害,於是這個不吃、那個不吃,新聞報導甚至還製作「不碰奶製品 如何吃三餐」的推薦,看的我搖頭失笑。這不是製造恐慌是什麼?
這陣子,我發現很多人是依靠新聞來吸收資訊,也發現原來人們對政府決策的期待和依賴是相當高的,老實說,我很驚訝!驚訝的是新聞這樣容易失衡、偏頗的平台,大眾在閱聽之後竟然不做任何判讀,政府危機處理失敗,任何官員提不出有利安定民心的證據,朝令夕改、署長下台一鞠躬,而期待政策明朗化的大有人在,我並非不樂見政府提出適當措施,事件還在燃燒,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決策都應該更審慎,執行應該更確實,只是...就我的觀察,要下決策,不難啊!難在執行面的落實,難在民眾「知」的權利、難在政策宣導、...難,難在人民、政府、企業廠商夠不夠魄力。
這次問題發生在對岸在奶製品添加三聚氰胺,於是有人喊出拒絕大陸黑心商品,我認同其來有自,卻不苟同純粹抵制「陸製」。簡單的來說,在進出口貿易開放的情況下,台灣不可能完全封鎖陸製商品,應該要做的是「如何避免危害人體的商品流入台灣」,指定任一國家著實沒有意義,難道世界各國的產品有問題,台灣就要全面停止進口?有人會提出「OO國不至於如此」這樣的訊息,事實上,這邊犯了和食品檢驗局一樣的錯誤,「合格比率較高的生產地/進口地,抽檢率的施行在後續也會逐步降低」,沿用過往的信任、逐步放寬標準,這種態度根本稱不上嚴謹。
另外,也有人提出了拒絕三聚氰胺的口號,個人覺得相當可惜,並不是說「喔~那我們就要認命的接受這玩意」,而是,既然要做,就做到最好!食品裡面能夠參雜的各種添加物有多少,合格/標準含量是多少,根本不能添加的又是哪些,三聚氰胺固然可怕,超量防腐劑、漂白水或是農藥殘留就不嚇人嗎?而這些東西,難道就只會出現在進口食品?難道我們不應該要求本土廠商比照辦理?以往三聚氰胺是不列入檢測項目的,現在衛生署提出檢測標準,就算今天能全面杜絕、0ppm驗出為準則,改天會不會又出現某個不知/已知的化學物質「超量」服用就會造成危害?如果是你,你又該怎麼做?
我們可能要求各方面的資訊透明,但是判別還是得依賴專家,而顯然今天沒有任何人相信專家這兩個字,那麼,我們信任的指標是什麼?我們希望廠商在產品標明添加物含量,在事件未爆發前,三聚氰胺這四個字,你的了解程度有多少?更何況包裝上經常性的用英文、化學式、翻譯名來作為標示,你能說他們不透明嗎?今天說到人工添加和包裝釋出的可能性,這變數又越來越多,你能要求各個層面配合改善到什麼程度?
如果你希望你所攝取的產品通通不含有任何添加物,那麼有機食品可能相當適合,只是根據成本和方便性的考量,還有各類加工食品在市面上的流通,我們還是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,除了全面的要求改善,更重要的,是如何教育民眾認識他們吞下肚的食物,到底有哪些會導致人體危害,事實上,任何食物只要超量食用都會產生健康損害,不是嗎?
我知道「教育、宣導」這件事情很難,可是緩步推行總會有成效,成效不能看短期,而是要看後續影響和續航力,是不是能一直推廣下去&是不是一直維持如此審慎的監督和執行力,不只是廠商和政府的資訊透明化,更重要的是,民眾有沒有具備這樣的判別力。
延伸閱讀-
Melamine Free-我們需要健康而安全的食品 — 對企業界的呼籲與說明
留言列表